[英]implicit reinterpret cast on reference without warning/error
剛剛發現陰險崩潰的原因是編譯器不加思索的狂野演員 ,無視類型。 這是預期的行為還是編譯器錯誤?
問題 :當涉及類型定義時,可以進行隱式重新解釋轉換,從而破壞類型系統。
#include <iostream>
template<class A, class B>
inline bool
isSameObject (A const& a, B const& b)
{
return static_cast<const void*> (&a)
== static_cast<const void*> (&b);
}
class Wau
{
int i = -1;
};
class Miau
{
public:
uint u = 1;
};
int
main (int, char**)
{
Wau wau;
using ID = Miau &;
ID wuff = ID(wau); // <<---disaster
std::cout << "Miau=" << wuff.u
<< " ref to same object: " <<std::boolalpha<< isSameObject (wau, wuff)
<< std::endl;
return 0;
}
我很震驚地發現gcc-4.9,gcc-6.3和clang-3.8接受此代碼沒有任何錯誤並產生以下輸出:
Miau=4294967295 ref to same object: true
請注意我使用類型構造函數語法ID(wau)
。 我希望在C風格的演員(ID)wau
上有這樣的行為,即(ID)wau
。 只有在使用新式花括號語法ID{wau}
我們ID{wau}
得到預期的錯誤...
~$ g++ -std=c++11 -o aua woot.cpp
woot.cpp: In function ‘int main(int, char**)’:
woot.cpp:31:21: error: no matching function for call to ‘Miau::Miau(<brace-enclosed initializer list>)’
ID wuff = ID{wau};
^
woot.cpp:10:7: note: candidate: constexpr Miau::Miau()
class Miau
^~~~
woot.cpp:10:7: note: candidate expects 0 arguments, 1 provided
woot.cpp:10:7: note: candidate: constexpr Miau::Miau(const Miau&)
woot.cpp:10:7: note: no known conversion for argument 1 from ‘Wau’ to ‘const Miau&’
woot.cpp:10:7: note: candidate: constexpr Miau::Miau(Miau&&)
woot.cpp:10:7: note: no known conversion for argument 1 from ‘Wau’ to ‘Miau&&’
不幸的是,由於std::initializer_list
fiasco,大括號語法通常是模板重碼中的禁忌。 所以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,因為類型系統的保護在這里有效地破壞了。
可以進行隱式重新解釋轉換,破壞類型系統。
ID wuff = ID(wau);
這不是一個“隱含的”重新詮釋。 這是一種顯式類型轉換。 雖然轉換確實重新解釋的事實確實不容易看到。 具體來說,強制轉換的語法稱為“功能樣式”。
如果您不確定哪種類型的強制類型轉換(無論是使用函數語法還是C樣式語法)執行,那么您應該避免使用它。 許多人認為永遠不應該使用顯式類型轉換。
如果您使用的是static_cast
,那么您將保持在類型系統的保護范圍內:
ID wuff = static_cast<ID>(wau);
error: non-const lvalue reference to type 'Miau' cannot bind to a value of unrelated type 'Wau'
簡單地依賴隱式轉換通常也是安全的:
ID wuff = wau;
error: non-const lvalue reference to type 'Miau' cannot bind to a value of unrelated type 'Wau'
這是預期的行為嗎?
是。
還是編譯錯誤?
沒有。
要成為完全語言律師, T(expression)
是expression
結果到T
1的轉換 。 此轉換與調用類的構造函數2有效 。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傾向於調用非顯式構造函數,只使用一個參數作為轉換構造函數 。
using ID = Miau &;
ID wuff = ID(wau);
這相當於對ID
的強制轉換表達式 。 由於ID
不是類類型,因此會發生C樣式轉換。
有人可以解釋這種行為背后的原因嗎?
我真的不知道為什么它曾經是C ++的一部分。 這不是必需的。 這是有害的。
它是某種向后兼容性(再次,嘆息)?
不一定,使用C ++ 11到C ++ 20,我們已經看到了重大變化。 這可以在某一天刪除,但我懷疑它會。
1)
[expr.type.conv]
- simple-type-specifier或typename-specifier后跟帶括號的可選表達式列表或braced-init-list (初始化程序),在給定初始化程序的情況下構造指定類型的值。 [...]
- 如果初始值設定項是帶括號的單個表達式,則類型轉換表達式等效於相應的強制轉換表達式 。 [...]
2) (當T
是類類型並且存在這樣的構造函數時)
[class.ctor]/2
構造函數用於初始化其類類型的對象。 因為構造函數沒有名稱,所以在名稱查找期間永遠不會找到它們; 但是,使用函數表示法([expr.type.conv])的顯式類型轉換將導致調用構造函數來初始化對象。
聲明:本站的技術帖子網頁,遵循CC BY-SA 4.0協議,如果您需要轉載,請注明本站網址或者原文地址。任何問題請咨詢:yoyou2525@163.com.